半岛官网入口最新版

武冈市人民政府

来源:半岛平台官方网站入口下载/白水泥    发布时间:2023-12-31 07:16:53
产品详情

  地处武冈与新宁交界之地的司马冲镇系武冈市工业重镇,商贸繁荣。境内有纪念岳飞的武穆宫和雌雄同体的古神树——“龙树”等人文自然景观。

  镇名由来司马冲镇因境内有山峰左边形似狮子,右边形似骏马,故名狮马冲,后有人在朝为司马,得名司马冲,镇名源于此。

  方位面积该区域位于东经110°4241-110°4901与北纬26°3340-26°4039之间。地处武冈市南部,东与新宁县高桥镇连接,南与新宁县万塘乡相邻,西与文坪镇接壤,北与大甸乡毗连。镇人民政府驻勒石村,国道241与司双公路汇合处,距市人民政府21公里。辖区东西最大距离8.4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5公里,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万亩。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37.8人。

  村名人口该镇辖司马冲居委会和杨梅村、麻藤村、下抄村、山新村、双元村、江背岭村、五星村、江姐村、田心村、东古村、正冲村、长抄村13个村委会,下设2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338人,其中城镇非流动人口11676人、流动人口3836人。总人口中,男性12991人,占51.3%,女性12347人,占48.7%。以汉族为主,另有苗、侗、瑶、布依等9个少数民族。

  建置区划该镇地域清末属安乐乡久乐里王受团、戴四团,恒乐里曾友才团。民国末年属和亲乡。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属四区大原乡、抄江乡、山背乡;1955年属大甸区山背乡、勒石乡、田心乡、大原乡、麻藤乡、双江乡、正冲乡;1956年6月撤区并乡时,将山背乡、勒石乡、田心乡、大原乡、麻藤乡、双江乡、正冲乡合并为双江乡,即属双江乡;1958年10月属超美人民公社(是年12月更名为龙江人民公社)的双江大队、山背大队、田心大队、枫木大队;1961年3月恢复区的建置,属龙江区的勒石人民公社、双江人民公社、田心人民公社;1965年12月,田心人民公社并入双江人民公社,即属龙江区双江人民公社(1981年9月更名为双田人民公社)、勒石人民公社;1984年4月,人民公社改为乡,属龙江区双田乡、勒石乡;1995年4月撤区并乡后,双田乡与勒石乡合并为司马冲乡;1996年撤乡建镇,即属司马冲镇。

  自然环境该镇地势西低东高,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山多田少,该镇四方岭为境内最大的山脉,江背岭747米为最高山峰,山清水秀。

  境内矿藏以煤为主,铁、锰等有一定储量,主要分布于东塘、田心、长抄等村。

  该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少严寒,夏无酷暑,山地逆温效应明显。全年日照时数在1134~1601小时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6.8℃,年平均降水量1218毫米,境内除盛夏与初秋盛行偏南风,主要风向为偏北风。

  知名人士域内知名人士有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新民、美国哈弗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许百华、印尼非凡电讯有限公司总裁许龙华、原北海舰队海军大校王传太、化工部管理干部学院原党委副书记许英、全国巾帼英雄王桂花等。

  农业该镇农业以传统的农林牧为主,粮食生产以水稻、玉米为主导,其他种植红薯、花生、荞麦、油菜等粮食作物。

  新中国成立前,水稻主要种植万利籼、帽子头等品种,以单季生产为主,因当时的农业生产方式简单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抗病能力弱,加上水利灌溉条件差,大部分属天水田,严重缺水、缺肥,产量较低,亩产150公斤左右。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慢慢地提高,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种良种,推广施用“硫酸铵”及农药“六六六”粉。1958年,种植双季稻。60年代,逐步实现境内水稻品种矮杆化。1973年邵阳市大圳灌区工程完工,农田灌溉普遍得到保障,农业生产条件有很大改善,粮食产量大提高,人均产粮250-350公斤。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方面实施,经济转型,村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2000年初,完成了农村土地第二轮责任制承包,并允许农民可以将承包地以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经营,大部分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种植大户增多。2014年,生产粮食2.59万吨,人均1000千克。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油茶、中药材等,其中油料作物种植培养面积0.48万亩、产量7213吨。

  2011年以后,该镇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成为武冈的“药材之乡”。药材种植培养面积达7000余亩,种植品种包括黄栀子、茯苓、百合、金银花等共计20多个品种。有药材种植大户12户,成立药材专业合作社,实现药材种植项目村人均收入800元以上。

  该镇畜牧业以生猪饲养为主,其它有牛、马、羊、鸡、鸭、鹅等。2014年生猪饲养量8万头,年末存栏3.2万头。全年生产肉类9000吨,其中猪肉8500吨、牛肉40吨、羊肉10吨;畜牧业总产值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年末农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

  林业该镇林业资源丰富,主要林木有松树、柏树、杉树、香樟、枫木、楠竹及薪炭林等。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以后,随处可见“青山绿树”。2014年,全镇共有林地5.2万亩,活木林蓄积量16.5万立方米,公益生态林6538亩,经济林8500亩,森林覆盖率53.8%。

  工业境内工业起步较晚。1970年该镇坪江村创办了400余平米的红碎茶厂,是当时邵阳市有名的茶厂。由于加工技术没有正真获得改进,生产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上不去,茶叶销售一直滑坡,经济出现亏损状态,茶厂随之倒闭。1996年6月司马冲撤乡建镇以来,

  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该镇工业迅猛发展,形成年产值2亿元,创利税千万元的产业化生产基地,除原大圳灌区的水泥厂、预制管厂、红星电站、变电站、工程建筑队以外,后创办的冶炼厂、硅锰厂、电焊剂厂等多家企业相继落户该镇。2005年,司马冲镇被武冈市定为工业重镇。2009年血铅事件以前,该镇的冶炼企业多达8家,其中武冈市锰业公司在经营效益最好的时候,年缴税收达到2000余万元,占武冈当年国税收入的33%。2014年,招商引资引进了(投资1000万元)红顺炭业有限公司,目前该厂第一条生产线慢慢的开始投产。是年该镇有煤矿2家、煤矸石企业3家、采石场2个、砖厂4家、冶炼企业1家。

  商贸镇区地处武冈与新宁两县边界,贸易活跃。民国时期,辖区主要交易商品有肉食、水产、禽蛋、蔬菜等农副产品,茶油、干笋、花生、芝麻、红薯等土特产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商业贸易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随着车流、人流量的飞速增加,以商贸、修理、餐饮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日趋活跃,现有常年营业的门店300余家,涉及餐饮、家居、装潢、五金、百货、电器、网吧、通讯、服饰、药业、维修等各行各业。

  劳务经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劳务输出人员持续不断的增加,2014年该镇外出务工人员达1.2万人,占劳动力的60%以上,大多分布在在东部沿海城市及江浙一带,从事电子业、建筑业、绿化业、服务业等,年创经济收入4亿元以上,成为大部分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一些有识之士回到家乡或开店或办小厂或回村里当村干部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

  交通新中国成立前,境内仅有一条大道,即通往邻县新宁的过境道路S220省道,长13公里,新中国成立后,江子口通往双江的6公里司双公路建成(2008年完成路面水泥硬化,2014年进行扩面)。2013年,洞新高速穿境而过,全长8公里。至2014年,借村道通畅工程契机,全镇21个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全长80公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运输业的快速的提升,境内有短途客车20台、货物运输车辆200余台、摩托车2000余台,勒石、麻藤、抄江、田心、正冲、大源、高枧等7条农村公汽开通,惠及21个行政村逾2.6万人。

  饮水新中国成立前,该镇村民饮用水都是从自然水井中挑水,生产用水和其它生活用水则来源于池塘或河渠。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1970年代,各行政村对自然水井做改造,或用石砌,或用水泥浆砌,饮用水质得到一定的改善。1990年代,投资200余万元,在该镇勒石村位于大圳右干渠上修建自来水厂,向司马冲镇区及周围8个行政村供水。2011年,在勒石水厂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兴建饮水第二期工程,投资300万元修建田心人畜饮水工程,设计日供水2000立方米,对抄江、田心、东塘、古底、长抄等10个村近万人供水,让矿区群众喝上放心的自来水。2012年,争取到省水利厅项目资金360万元修建镇自来水厂,铺设自来水管10000米,装表到户860户。少数几个没有通达安全饮用水的村,则在镇政府的支持下,自行修建蓄水塔,将自然井水抽提到塔内沉积后,通过自来水管输送到各家各户。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85%。

  1974年,邵阳大圳修建一虹水库防水渠道——新安飞虹,通往该镇各个村,全长50公里,它的长度和直径保持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记录。当年美国曾通过卫星侦察发现了这个雄伟壮观的工程,因为当时的高空摄影还不够清晰,被误认为中国的南方长城。40多年来,该水利工程一直发挥作用。

  司马冲镇共有石马、欠坑、鸭子塘、石板塘4座水库。欠坑水库建于1957年,集雨面积1.2平方公里,总库容为26万立方米,灌溉高枧、坪江、元丰、下抄村2600亩农田。鸭子塘水库建于1958年,集雨面积0.7平方公里,灌溉山背、新安村1600亩农田。石板塘水库建于1958年,集雨面积0.3平方公里,灌溉五星村农田800亩。石马水库建于1959年,集雨面积15.7平方公里。总库容为395万立方米,灌溉正冲、古底、田心、东塘村近3000亩农田。

  用电照明新中国成立前,居民照明主要是点松香、桐油灯和马灯。新中国成立初,居民用煤油点灯照明。20世纪80年代,邵阳大圳供电管理站位于司马冲镇境内。2014年各村陆续并入大电网,村民都用上电。

  邮电民国时期,该镇有1个邮政代办点,通信极不方便。新中国成立后,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通了至公社的有线年代末开通了至公社各大队有线年,境内有移动服务网点4家,联通服务网点2家,电信服务网点3家,手机信号覆盖全乡,用户有2万人,网络宽带、光纤用户1100户,固定电线%。村镇建设

  勒石村为镇政府驻地,境内有中心学校、卫生院、农合办、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派出所、水利站、农技站、农机站、国土所、林业站、畜牧站、经管站、财政所、人社站、民政事务所和计划生育服务站等单位。2010年,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翻修了镇政府办公大楼。2012年,勒石村被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投入资金60万元完成了勒石街道的硬化、亮化工程。同时,在S220省道两边划拨出一片门面地,引导村民修建一批门面房,用于商业经营,将原有街道延长1000米以上。2014年,投入资金30万元,修建下水道,完全解决污水处理的问题,环境卫生得到了整治。住宅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村民住房逐步改善,由木构房和砖木结构坡屋顶红砖房到砖混结构平顶楼房,再到砖混结构厅堂式套间楼房;由两层到三、四层;由泥沙、石灰粉刷到腻子灰粉墙和瓷板、地砖的高档装修。部分条件充裕的村民追求房屋的独特性和艺术性,将房屋建成别墅式小洋楼。社会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该镇新安村利用寺院做学校,70年代至21世纪初,陆续修建新安小学(2000年合并到镇中心小学)、长抄村学校(1995年撤至现在的双田九年制学校)、坪江学校、唐老古学校(2000年下学期迁至司马冲镇中心小学)、田心中学(后撤往双江中学)、田心片小(后为田心完小)。截至2014年末有幼儿园7所、小学3所、九年制2所、初中2所,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99.6%。文化

  该镇以文化建设为重点,紧抓文化建设不放松,健全分类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了镇、村、户三级文化网络。2010年,投资50余万元的镇文化站建成。至2012年,所有行政村全部建立农家书屋,图书达24000余册。同期内,农村开设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学校,配置村级活动中心。春节舞龙舞狮,端午唱傩戏。篮球、拔河等群众喜爱的活动项目经常开展。医疗卫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先后设立各级卫生机构,开办医院,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慢慢地加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撤区并乡之前,该镇有勒石和双江两所乡卫生院。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勒石乡与双江乡合并为司马冲镇,原勒石乡卫生院改为司马冲镇中心卫生院,原双江卫生院为分院。下辖村卫生室21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2.7%。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社会保障

  社会救助由早期的临时性紧急生活救助,发展为以农村为主、城乡分野的定期定量救助,再到改革开放以后以城乡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范围扩大。2011年末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572户、1054人,五保户186人,其中集中供养32人,分散供养154人。大病医疗救助77人次。计划生育

  该镇的计划生育工作于2011年被评为邵阳市模范单位,连续4年来保持邵阳市计划生育工作模范单位称号。2014年,元丰村被省计生委授予“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先进单位”。

  该镇原抄江村(现双元村)许家大院中间有一棵雌雄同体、历有数百年的古神树——“龙树”。它的神奇之处有三:一是雌雄同体,雌枝结果,能食用,雄枝无果。二是生长环境奇特,在一处起伏蜿蜒酷似一条龙的石峰顶上生长着。三是数百年来,上树摘果的顽童从赤溜的合抱树身爬上爬下,无一失足受伤,因此,数百年来,许姓人家都尊其为神树,逢年过节,宰鸡祭祀,许多人家小孩出生后,拜其为干爹干妈。

  武穆宫坐落在司马冲镇长抄村汪家坪。“武穆”系岳飞谥号。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赵眘(shèn)为颂扬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按封建宗庙建制,立谥号为“武穆”。司马冲武穆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扩建于公元1876年(光绪二年)。内立岳飞、岳云父子和张宪的塑像。扩建后的武穆宫宫宇座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655米,仿古代宫殿式砖木结构。宫殿正面有三座门。中间的大门是方形条石拱门,左右两边的侧门是圆形拱门。大门上方写着“武穆宫”三个字,刚劲有力,光辉夺目。大门两边的石柱上刻的楹联是:“奉诏班师常使英雄襟泪满;现身说法为酬明德庙模(疑为“谟”字误写)新。”大门上方门框条石上刻有双龙抢宝图,其底面刻有太极图和云彩。左侧拱门上写着“尽忠”两字,右侧为“报国”。左右侧拱门两边的石柱上都有花纹图饰,屋檐下的墙壁上那些久经风雨浸蚀已剥落模糊不清、残留处却还依稀可辨其内容的是历史故事和湖光山色。雕刻、壁画是清朝后期的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民间艺术水平,是珍贵的历史文物。2011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询盘